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第二章 以足診病,揭開隱藏在你身體裡的疾病
以足診病,主要透過對足部外表的觀察、對足部反射區的觸摸按壓等方法,由表及裡,測知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理資訊。以足診病包括望足診病和觸足診病。
以足診病有利於疾病的早期診斷,從而使治療和保健更有針對性。以足診病在臨床應用中,可以發現電腦斷層掃描(CT)不出來的功能性疾病,可以彌補超音波檢查只能做形態診斷的不足,但是以足診病不是萬能的,它只能對那些現代設備難以診斷的功能性疾病進行輔助性診斷,說明哪種功能狀態失調,而並不能具體說明是什麼性質的疾病。比如,在膽區發現陽性體徵,只能說膽囊有病,而不能區分是膽囊炎還是膽道結石。因此,在運用以足診病時,還要根據患者的主訴、實驗室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超音波檢查或磁振造影檢查(MRI)等現代化設備檢查的結果,來確定病變的性質、病情的嚴重程度等。
望足診病
許多疾病透過對人體雙足的觀察就能大致診斷出來。如足部反射區局部出現明顯的凹陷,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可能「缺損」或「已摘除」;足部反射區局部出現明顯腫脹、隆起,可能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質性病變。
注意順序:被按摩者的雙足豎起,放在按摩者的正前方,按照雙足反射區按摩的順序從足底反射區、足內側反射區、足外側反射區、足背反射區,從足趾看到足跟,先看一隻足再看另一隻,之後進行雙足對比。透過觀察雙足皮膚的顏色、皮膚的彈性、皮下組織的豐滿程度、皮膚表面異常的贅生物、局部是否有腫脹或凹陷、趾和趾甲的形態變異、足弓是否變形或消失等異常的現象,來判斷雙足的哪些反射區有異常,進而判斷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有無病理變化。
望診關鍵:足部反射區局部出現明顯的凹陷,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可能「缺損」或「已摘除」,如子宮切除術後,該臟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明顯的凹陷,局部組織鬆軟。
足部反射區局部出現明顯腫脹、隆起,可能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質性病變。比如,在患者雙足的膀胱反射區見到明顯的局部腫脹,說明該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增生、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足趾部皮膚的水腫,提示該患者可能患有腎臟、心臟及循環系統的疾病,或因內分泌功能失調而致盆腔充血。足部內、外跟的損傷及淤血,與盆腔和髖關節的病變有關。
趾部望診:拇趾的皮膚呈暗紫色時,提示該患者可能有腦部缺血、缺氧或腦血管病變等。
拇趾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乾癟失去正常彈性,提示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甚至可能患有腦軟化、腦萎縮等。
足部左右各五個足趾,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飽滿圓滑,手按壓肉球部分感到柔軟並富有彈性,為實型;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部分不豐滿而乾癟,手按壓肉球部分無彈性而感堅硬,為虛型。
如右足趾比左足趾大,表示該人身體健康;若左足趾大於右足趾,表示該人身體處於緊張疲勞狀態,提示該人有性功能減退及易患器質性疾病。
雙足不同足趾的異常現象,也是提示該人患各種癌症的先兆。比如,左足趾趾腹堅硬,趾腹頂端像筆尖般,第二足趾的蹠趾關節不能屈曲的人,有可能患胃癌;右足趾趾腹尖端堅硬,第四足趾趾根部有硬塊,提示有可能患肝癌;拇趾趾根部有硬塊,足跟部及足內側弓中部有硬塊,提示有可能患喉癌;第五足趾根部有硬塊時,提示可能患乳腺癌或子宮癌(足跟部有硬結)。
當然,如果足部不同部位生有硬結,可以肯定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有病變,但是否患有癌症決不能單憑在某一部位有無硬塊或硬結來判斷,應參照全身其他症狀,否則,就太輕率了。然而,硬結的出現可以提醒人們早注意、早檢查、早治療。
足弓部望診:體足弓的變形,甚至骨骼構造發生變化,標誌著平衡力點的改變。足部不同部位支撐人體全身的重量也不同,導致足底有些反射區受壓,直接影響有關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例如,患扁平足的人容易產生疲勞感,脊柱各椎體容易有骨質增生,容易患胃腸道疾病、便秘等,容易出現肩背軟組織病變,肝臟、膽囊、心臟的生理功能將直接受到影響。
足皮膚望診:足皮膚的異常現象(如皸裂、趾間疣、小囊腫、角質化、雞眼、足癬、皮膚淤血或發紅等)出現在反射區上,說明其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有病理變化。雙足底的皮膚乾癟皺褶,提示該人的新陳代謝障礙、胃腸功能差、內分泌失調。
透過對雙足的望診可以獲得對雙足的整體印象,從而提示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可能發生的病理變化。但是,人體足底有些反射區上出現的異常變化不見得都說明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有病理變化。比如,蹠趾關節處(人體足底前足掌部位)出現的角化層,可能是蹠骨頭的變異而引起的組織增生,不一定有特殊的病理含義。在對雙足望診時應予以鑒別,以提高對疾病的診斷率。
觸足診病
觸足診病就是按摩者用手指仔細按摩、擠壓患者足部反射區,以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並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等。觸足診病一般分為有痛診斷和無痛診斷。
有痛診斷:在按摩過程中,如果在某反射區按壓時,患者感覺異常疼痛或觸摸到皮下結節,這說明相對應的組織器官可能有病了。每個人對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差異。另外,每個反射區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特別注意按壓的力度要均勻,以便準確地發現異常反射區域。
皮下結節往往和異常疼痛是同時存在的。這些結節有圓形的、條索狀的、小粒狀的等。初學者因為手指的感覺還不夠好,不一定能區別是否是小結節,但觸摸多了就會有所體會。
觸足診病方法獨特,簡便準確,雖然尚難以用科學的原理作出完美的解釋,但在臨床實踐中卻常常得到驗證。
無痛診斷:有些患者的足,在按壓時不覺疼痛,但有異樣的感覺,這也是病理反應,透過仔細地觸摸也可作出無痛診斷。在作無痛診斷時,要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骨骼:觀察骨骼是否變形,如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足跟部骨骼變形,往往伴有盆腔病變。鼻反射區凹陷的人可能有過敏症,鼻反射區凸出者則易發生炎症。某些臟器摘除的患者,其相應反射區內有凹陷。
肌肉:足掌部肌肉過於鬆軟,表示氣虛陽衰;過於僵硬,表示氣滯血瘀,功能障礙。
溫度:足掌冰冷,屬於陽虛血凝、迴圈不暢;足心發燙,屬於陰虛火旺。
濕度:足的濕度可反映內分泌腺和腎的功能,尤以足趾之間更為明顯。足趾間乾裂角化,多見於血虛早衰的中年人;足趾間過於潮濕,多見於濕熱偏盛、內分泌失調的患者。
顏色:某反射區如發現有顏色變化或出現異常的藍色或白色點狀物,說明相對應的組織器官可能有問題。如大腦反射區及額竇反射區呈紫暗色,提示腦血管有疾患,可能是腦中風的先兆。
觸感:按摩足部各反射區時,如觸摸到皮下有異常結節,說明相對應的組織器官可能有問題。例如,脊柱有損傷或病變時,在相對應的反射區內可能會摸到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或條索狀物;失眠患者,在其腹腔神經叢反射區可觸及米粒大小的硬結。
觸足診病有時會出現下列兩種情況:第一,當按壓足部反射區時,幾乎所有反射區都有疼痛反應,但不能認為這個人全身有病,只表明此人各系統的功能不是處於高水準的健康狀態;第二,已經過臨床各項檢查確診某一器官有病變,但擠壓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卻無任何反應,這時最好對先前的診斷重新考慮,仔細複查。
常見病症在足部反射區的手感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雙足反射區均比較敏感,其胰、眼、心、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甲狀腺等反射區皮下可觸到顆粒狀小結節,在小腿內側中部可觸及一痛性結節(糖尿病結節),結節的大小與血糖濃度有關,血糖濃度高,結節變大;血糖濃度低,結節變小。這可作為診治糖尿病的重要體徵。
前列腺疾病:在患者的前列腺、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可觸及病理性小結節,並伴有壓痛。足部反射區按摩對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由於當前對此類疾病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運用足部按摩療法便更具有實際意義。特別是足部按摩療法對前列腺疾病有輔助診斷意義。
高血壓病:患者的頸項、腦垂體、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都有比較明顯的壓痛,皮下一般都能觸到小結節,按摩降壓點反射區,感覺是緊繃的,類似脈診的弦脈。
低血壓病:按摩患者的降壓點反射區有一種空虛的感覺。
腦中風:腦中風患者雙足不對稱,患者足變形、內翻,足部肌肉弛緩或痙攣,氣血運行不暢,可見瘀斑,皮膚粗糙、無華。按壓頸項、腎、坐骨神經等反射區均有壓痛,並有空虛感覺或凹陷,還可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
月經異常:月經異常包括月經量多、月經量少、痛經、閉經等。仔細觀察患者的子宮、生殖腺等反射區可見青筋暴露、極淺瘀斑等;按壓患者相關的反射區時常有壓痛,有顆粒狀小結節。
更年期綜合症:患者足部可見脫皮、小丘疹、瘀斑、足掌紅潤。按壓患者的子宮、生殖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腎上腺等反射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並有顆粒狀小結節或條索狀硬塊等。
頸(腰)椎骨質增生:切按患者足部頸椎(腰椎)反射區、皮下骨骼處可觸到高低不平、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其他如頸項、斜方肌及上身淋巴結等反射區也可觸到顆粒狀小結節。同時,按壓以上反射區均有壓痛感,特別是頸項反射區及腰椎反射區。
不同的病變、不同的反射區所出現的病理特徵也有所不同,這要憑按摩者得當的手法,用手指按壓患者的足部反射區,以手感探測病理特徵,瞭解病情,辨別病症。